白鹿書院,原上辦白鹿書院,是由*作協副主席、陜西省作協主席、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長篇小說《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及陜西文藝界有關人士發起,由陜西文藝界著名作家、評論家與西安思源學院利用非國有資產共同并自愿舉辦的以書院教育為主的非營利性文學藝術及相關文化研究和培訓的組織。陳忠實為白鹿書院院長,西安思源學院院長周延波為理事長。被社會稱譽為*當今四大書院之一,*西部*書院。
陳忠實先生在《白鹿原》里寫到一個“白鹿書院”,《白鹿原》中其他人物都是虛構的,唯有白鹿書院的山長朱先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是藍田縣清末舉人牛兆濂,白鹿書院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牛兆濂當時主持的藍田縣的“蕓閣學舍”。而“云閣學舍”則是在為宋代“關學”代表人物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所修“四獻祠”的基礎上拓修而成。由“四獻祠”而“蕓閣學舍”,由“蕓閣學舍”而小說中的“白鹿書院”,由紙上的“白鹿書院”再達致現實生活中白鹿原上的“白鹿書院”,歷時千余年,而其神脈不變,這就是對*文化精神的薪火傳承,薪盡火傳,靈魂不滅。
白鹿書院的創建得到了社會各方面人士的大力支持,西安思源學院周延波院長更是大力贊同并積極支持,白鹿書院從而由構想變成了現實。陳忠實先生曾笑對周延波院長說“‘白鹿’最終回到了白鹿原上”。西安思源學院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充分利用白鹿書院的資源優勢,聘請多位著名作家、學者、藝術家為特聘教授,著力打造人文學科建設,提升大學人文精神,營造了濃厚的大學人文氛圍。書院和大學的文化聯姻對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文學新人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書院是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旨在傳承*傳統文化之風神秀骨,守住*文化的根。白鹿書院是一個平臺,廣泛團結、聯系國內外的作家、評論家和學者,開展文學和文化交流活動,設壇講學,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生機。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守護這片土地并對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白鹿書院以文學為其特色,藏書、編書、教書,研討、交流、設獎,從而對陜西、對西部乃至全國的文學事業發揮作用,為促進和繁榮文學事業起到積極作用。
白鹿書院下設文學研究院和藝術研究院、學術指導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陳忠實文學館、白鹿叢書編輯部(分《白鹿文叢》、《鹿鳴文叢》兩個編輯室,《白鹿文叢》按年分卷出版,此文叢主要收入有影響的知名作家的作品;《鹿鳴文叢》按年分卷出版,此文叢重在扶持和培養文學新人。文叢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及文學理論與批評)、*文學研究資料中心、白鹿文學培訓中心、白鹿影視制作策劃中心、白鹿書院網站等機構。
白鹿書院創建以來,已開辦了白鹿書院網站,聯系、搜集了文學研究院院士和藝術研究院院士的相關資料,建立并制作了網上閱讀和研究資料;舉辦了數十期白鹿論壇,邀請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作家張賢亮、熊召政、從維熙、紅柯、何西來、白描、陳源斌等登壇講學;與陜西數所文科領先的名牌大學聯手,整合研究資源,開設多個文學專題和文化專題研究;與國內外文學界、學術界進行高層對話。白鹿書院將成為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白鹿書院成立周年之際,舉辦了《首屆*文人書畫邀請展覽暨首屆文人書法論壇》。將近三百位作家、學者和書畫家聯袂獻藝,堪稱當代藝壇盛事、古都文化大觀。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劉正成,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表演藝術家張鐵林,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熊召政,浙江作家畫院院長陳源斌,湖南省作協副主席聶鑫森,《書法》雜志副主編胡傳海,浙江作家畫院副院長斯舜威及陜西省有關方面領導、文化藝術界名流、企業界人士約三百余人參加了展覽開幕式。
白鹿書院正在規劃建設白鹿文學講堂、白鹿書院藏書樓、*文學研究資料館、藝術品展覽館、白鹿會議中心等標志性建筑,規劃建成有相當規模的*園林式庭院。
[1] 白鹿書院網站 cnblsy/read2.asp?ids=81,70